胡俊杰教授课题组在规模化电动汽车负荷聚合与优化调控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信息发布于:2023-12-14
“双碳”目标下,新型电力系统的电力电量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仅靠传统调节资源难以应对上述挑战,对负荷侧调节资源提出更高要求。电动汽车作为负荷侧主要增量主体发展迅猛,截至2022年底,我国电动汽车保有量达1045万辆,预计2030年将超8000万辆,无序充电将导致电网负荷峰上加峰,而智能调控可为电网提供巨大调节资源。电动汽车具有位置分散、容量小、随机性强的特点,分散的电动汽车需通过聚合商参与电力市场,支撑电网稳定运行。然而电动汽车聚合商参与电网运行面临三方面技术瓶颈:1)可调节容量有效聚合难;2)市场申报策略失效风险高;3)聚合商功率控制精度低。因此,亟需开展规模化电动汽车聚合与优化调控的研究工作。
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主要环节及其难点
针对上述三个瓶颈,胡俊杰教授课题组与李庚银教授、孙英云教授等开展合作,联合国网智慧车联网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华商三优开云(中国)Kaiyun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联合攻关,取得了如下创新性成果:
(1)建立了基于TCN-Transformer模型的电动汽车用户行为信息预测模型,提出了充电桩功率可行域及其松弛闵可夫斯基求和高效聚合方法,解决了电动汽车用户行为预测难、可调能力评估效率低的难题,有效提升了社区电动汽车入离网时间预测精度,实现规模化电动汽车可行域快速聚合计算。
(2)提出了基于机会约束的电动汽车可行域鲁棒边界刻画方法,构建了考虑备用功率能量耦合的电动汽车聚合商参与辅助服务市场决策模型,实现了聚合商在多市场申报策略的优化。
(3)提出了聚合商-运营商功率偏差动态分解技术,构建了运营商-充电桩凸优化快速决策模型,有效降低了规模化电动汽车多层级调控决策时间,显著提升了负荷控制准确度,解决了规模化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精准控制的难题。
2023年8月8日,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对“规模化电动汽车高效聚合与优化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科技成果鉴定会,以王成山院士领衔的鉴定委员会认为项目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电技鉴字(2023)第95号】。
初审:李何筱
复审:张洪
审核:彭跃辉